聊一聊我与高手之间的差距
作者:曹将
编辑:泽涛
01
之前的文章里有提过,我和两位助理每周日晚定期开会,其中一个环节是:每人分享一个当周的启发。
这个环节的目的,是督促我们去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现象,找到可以学习的地方。
前段时间,泽涛就分享了一个很有启发的案例。
他在阅读张潇雨老师的微博时,看到的一则分享:
有位热心读者把我过往的微博做了非常整体的梳理和总结,并且制作了电子版和影印版。
如果想收藏或者打印出来看的同学可以任意免费取用。
我把电子版链接放在评论里,影印版的制作方法看图就可以。
仔细看具体内容,原来是一位读者将他过去的微博进行了梳理,然后汇编成册。
这位读者有两个做法很有意思。
1.册子精装排版:他甚至设计了封面。
2.提供印刷方式:给到了淘宝店铺,并谈妥了优惠价格。
于是,读者的行动被博主注意到,并广而告之。
今天的文章,我想要借这个案例,分享一下高手的一个做事心法:做事做全套。
02
你有没有发现,有些时候事情完成了,但就是收获不到认可。
比如大家看到这里,肯定会问:曹将,你都提到了张潇雨的这个电子版合集,为什么不直接给到我链接,我也好下载?
(其实我也想,但是那个百度云链接失效了)
所以,做事做全套的核心,其实就是:预判需求。
那怎么预判需求呢?这就像下棋,当你走出这一步后,他人会走哪一步,然后自己再走哪一步。
03
举个例子,写书的朋友都有一个烦恼,就是邀请他人写推荐语。
传统的方法就是:找到熟悉的朋友(牛人),然后跟 Ta 说,我出了一本新书,可以麻烦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推荐语吗?
这也是我之前的做法。
但是,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案例,那人多做了一步:
1.提前帮对方写好一段。
2.在微信留言时说:如果没有时间,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。
你看,他考虑到了对方可能因为时间不够而拒绝,提前提炼核心内容,让对方没有理由拒绝。
04
再举个例子。
我们经常需要请直属领导给上级领导发信息,以预约会议、汇报项目进度等。
这时候,传统的方法就是,把信息给到领导,而 TA 需要再次编辑。比如:
X哥好,可否劳烦给领导发一条微信,提前预留一下明天策划会的时间?
- 时间:10:00-11:00
- 地点:二号会议室
高手的做法是,直接帮直属领导编辑好,这样他可以一键转发:
领导好,邀请您出席明天的策划会,具体安排如下:
- 时间:10:00-11:00
- 地点:二号会议室
你看,TA 做决策轻松,你的事情也更容易办成。
(另外,高手中的高手还会提前预判直属领导与上级领导的关系,从而在语气上进行调整)
05
脱不花的《沟通的方法》里,有个观点非常精辟:请人帮忙的本质,是帮他扫清障碍。
我们很多时候喜欢用「推动」这个词,内含的逻辑是:要让他人做事,就要利用各种方法、循循善诱,最后他人心甘情愿地采取行动。
高手的做法,则不只是从推的动作上使力,同时观察一下路面:是让泥泞的路变成光滑的路,轻轻一推,就自然滑动。
聊完了扫清障碍,接下来我们再看「做事做全套」的第二层方法:让「产出」变成「产品」。
这个怎么说呢?
举个例子,我有做一份《职场备忘录》。
如果它只是一份文章合集,相信大家看到后不会有感觉。
但如果增加了封面、卷首语、目录,并设计了好看的宣传图,相信大家会更有下载和阅读的欲望。
这其实就是「产出」和「产品」的区别:产出只在意是否完成,产品则要考虑他人的体验。
在工作中其实也一样。
· 做了一张 Excel 表,很多人会忽视固定首行;
· 写了一份 Word ,文件标题是「新建文档」;
· 完成一份培训 PPT ,结尾没有总结页;
· 领导布置了一份工作,也不做过程中的反馈,就一直闷头做;
· 工作时间找他人帮忙,直接丢一句「在吗」;
……
你说有做错吗?也没有,就是让人不舒服。
体验与情绪相关。
而人对人的评价,多少是基于实质,多少是基于情绪,这个相信大家都有体会。
回到开头的案例:
· 册子精装排版,优化了体验;
· 提供印刷方式,则扫清了他人后续使用的障碍。
好了,我们做一下小结。
今天我们讨论了一个话题:如何做事做全套?
有两个具体的行动建议:
第一层是帮助他人扫清障碍。即考虑对方在接到我们给出的内容(信息)后会有哪些顾虑,然后提前帮他人清理掉这些「路障」。
第二层是让产出变成产品。这核心是考虑他人接下来的使用体验,让设计更美观、使用更方便。
而这,是很多人与高手之间的差距。